依爾根覺羅.朝勛:滿族是兼容并蓄的民族
2011-06-27 11:17:00 我要評論
施曉亮 來源: 大眾網[提要] 十年前采訪岫巖“滿族通”趙朝勛時,他已是年近古稀的老人了。這次采訪活動啟動前我多次與趙老聯系溝通,每次趙老接電話時我都會問一句:“趙老在家嗎?”——他的聲音年輕有力得實在讓我沒法想到這就是已近耄耋的趙老,常常錯以為是他兒子或孫子。
大眾網-聯通3G岫巖6月26日報道 (特約記者 施曉亮) 十年前采訪岫巖“滿族通”趙朝勛時,他已是年近古稀的老人了。這次采訪活動啟動前我多次與趙老聯系溝通,每次趙老接電話時我都會問一句:“趙老在家嗎?”——他的聲音年輕有力得實在讓我沒法想到這就是已近耄耋的趙老,常常錯以為是他兒子或孫子。
一
十年前采訪趙老,我以《收藏二千年——滿族,一個小人物的民族情結》為題發表了文章。其中有兩段這樣描寫這個岫巖盡人皆知、全國滿族文化界無人不曉的民族文化專家:
自我介紹時,趙朝勛強調自己是純粹的滿族,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是滿族,他的家庭屬于依爾根覺羅氏,鑲黃旗——依爾根覺羅和愛新覺羅都是滿族中的貴族大姓,漢化的姓氏都是“趙”。“我的名字應該叫依爾根覺羅?朝勛,就像趙樸初應該叫愛新覺羅?樸初。”他特別強調這一點,是因為“純粹”的滿族并不是很多,“岫巖滿族人口占88%,其實哪有這么多!當年成立滿族自治縣,按規定滿族人口必須達到70%以上,所以只要是跟滿族沾點邊的,比如本來是漢族,可姥姥是滿族,就改成了滿族。國家民族政策對少數民族有照顧,孩子考大學分數上還降低呢,所以改少數民族是順茬,一個村一個村地改了。”
趙朝勛是那種口無遮攔的人,但言談間又能感覺出他的政策水平和恰到好處的分寸感。他退休之前是縣文化館的館長,再往前是縣文化局長、縣文教部長,再往前是縣革委會的一個什么頭頭,他自嘲地說“官越做越小,名氣越來越大”,他的名氣來自他對滿族民間文化的研究。他說,民族民間文化如此豐富多彩,比政治上的風風雨雨有意思多了。因此,1980年從文教部長一下子降到文化站長,他一點失落感都沒有,至少表面上是這樣的。憑著多年積累的關系,他親自跑到省文化廳要了40萬拔款,建了當時全省最好的縣級文化站,四層樓,比縣委大樓還好。
作為一個滿族人,趙朝勛眼看著滿族傳統文化受著外來文化的沖擊和滲入,逐漸失去了其獨有的特色,意識到必須要“搶”。他一次次地在全文化館動員、部署搶救滿族文化的工作,并且身體力行,率先走到民間,去記錄滿族老人講的故事,去記錄滿族歌手唱的民歌,研究滿族剪紙和農民畫的藝術風格。他還組織驢皮影、枕頭頂、農民畫等出國展出,讓滿族文化在世界舞臺上展現瑰麗的豐姿,在海外引起極大反響,為此,“世界滿族文化基金會”會長愛新覺羅?毓瑞親筆簽名頒發給趙朝勛一塊“滿族之光”金質牌匾。
2001年9月,趙朝勛向記者展示他眾多收藏品之一:滿族的刺繡枕頭底。
二
十年前趙老向我展示他豐富的滿族文化的藏品時,對我們轉述的博物館長所說的“博物館的收藏趕不上趙老師的多,更沒有趙老師的好”這句話頗多感慨,他說民族文化的保護絕不是一兩個人的事,博物館的藏品沒有個人的豐富,這絕不是件值得炫耀的光彩事。他一直有一個夢想,要把岫巖滿族的有意思、有意義、有價值的“老玩藝”都收藏起來,讓后人知道本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知道前輩們的生活是什么狀態,別忘了本。
十年后,趙老自豪地領我們參觀新的“滿族博物館”,去年大半年他都在忙著新館的擴建、陳列,新館基本按他的想法布局,這讓他挺滿意,十年前的夢,總算圓了。
1985年建館的岫巖“滿族博物館”是全國第一座滿族博物館。擴建后的新館共設有“滿族源流廳”、“滿族習俗廳”、“滿族服飾廳”、“滿族民間文化藝術廳”、“岫巖出土文物廳”、“滿族傳世文物廳”六個展廳,館藏文物更加豐富,包括書畫、絲繡、銅器、陶瓷、鐵器、貨幣等。其中新石器時代的北溝遺址出土的三環足器與山東龍山文化同類器物相同;城南遺址出土的4件耒耜,在西漢早期遺址發現尚屬首次,填補了國內空白;遼金時期的定窯瓷器“白釉蓮花粉盒”和“瓜棱提梁注壺”分別評為國家一級和二級文物;清代的被子、誥命書等彰顯了岫巖歷史文化豐富的底蘊。
雖然是走馬觀花,但我還是很強烈地感受到了趙老花在博物館上費盡心機。不到3000平米的六大展廳,布局緊湊,以滿族歷史為經、以地方歷史為緯,通過文物、圖板展示,講述了滿族起源、先世入岫、八旗駐防、滿族貢獻等淵源歷史。在“滿族習俗廳”他特別設計了一個一比一的滿族傳統民居,形象地展示滿族“口袋房、萬字炕、煙囪壘在地面上”的民居特色,以及“東北滿族三大怪:窗戶紙貼在外、大姑娘抽煙袋、養個孩子吊起來”的生活特點,在這里,觀眾可以直觀地領略滿族飲食、婚娶、節日習俗,看到萬字炕、祖宗板、八仙桌、針線笸籮、漿洗衣服的木棰等滿族民俗文物,趙老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他指給我們看活動窗戶的掛鉤:“看到嗎?這不是木制的,而是狍爪勾——以前打了狍子后,狍死后爪子呈自然勾狀,滿族先輩就用它來掛窗戶 。”
二百多斤體重、腿腳不太靈便的耄耋老人領我們樓上樓下地參觀,就象向好友炫耀自己寶藏的孩子一樣,沉穩中透出些許得意和自豪。
2011年6月26日,趙朝勛老人向“走進56個民族”回訪記者團的小記者施哲瑩介紹滿族傳統民族中的“口袋房、萬字炕、煙囪壘在地面上”。
三
岫巖自稱“中國玉都、魅力滿鄉”,全縣九成以上的人口為滿族,縣委縣政府的發展定位是“舉民族旗、打民族牌、唱開放戲”,這樣的大環境下,趙朝勛廉頗未老,被縣領導尊為民族文化傳承保護領頭人,他多年前在任文化館長時岫巖獲“全國農民畫之鄉”殊榮,后來他主動辭去縣農民畫協會會長之職,農民畫工作一度停滯,文化部和省廳的領導都過問,于是已過古稀的趙老又重新走馬上任,這些工作立即又生龍活虎,有聲有色。
趙朝勛現在每天上午到博物館上班。縣領導特意在博物館一樓為他留了一大間辦公室,作為農民畫協會的辦公場所,博物館有什么不明白的隨時方便請教這位滿族通。遠在城北的縣文化館也常常請他去指點,就在前幾天,6月22日,遼寧第一個“非遺博物館”在文化館正式落成,這里陳列著岫巖五個國家級非遺項目(岫巖玉雕、岫巖滿族民間刺繡、岫巖民間剪紙、岫巖皮影、岫巖東北大鼓、),8個省、市、縣級非遺項目(岫巖單鼓、岫巖滿族民間歌曲、岫巖農民畫、岫巖民間鼓樂、岫巖滿族面活制作、岫巖滿族核雕、岫巖滿族婚慶習俗、岫巖滿族喪禮習俗),趙朝勛說,過去很多岫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沒有專門的場所進行傳承,新落成的非遺博物館一樓展演大廳將成為非遺的傳承地,以后將經常舉辦各類“非遺”表演項目的演出和研討、培訓、輔導活動,還在此不定期舉辦如剪紙、農民畫等臨時性展覽。一樓多功能展演大廳將被打造成岫巖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藝人們切磋技藝、研討學習、展演傳承的主要場所。這是他多年來一直呼吁的,他戲稱“現在的館長趕上好時候、趕上好領導了”
“我是依爾根覺羅氏,鑲黃旗”
四
趙朝勛幾十年全身投入、堅守民族文化這塊陣地。但他說堅守不是固封,他對民族文化的發展、變化有獨到的見解。
“我經常接待各地來的記者,來岫巖采訪滿族,他們都會覺得這個滿族自治縣滿族文化特色不太明顯啊,跟北方的任何一個縣城沒有太大差別,于是就有些失望、甚至覺得滿族文化是不是在淡化、退化、漢化。我不這么認為,我覺得任何一個民族都是發展、進步的,所謂的‘漢化’正是反映了滿族是一個兼容并蓄、開放進步的民族。”
趙朝勛接著說:“滿清皇帝進京后,覺得漢語、汊字比滿語、滿文好且更方便,于是就逐步改用漢語、漢字;這是滿族兼容并蓄、開放進步的表現。一個民族一定要愛自己的民族、熱愛自己民族的文化,但固封于此,就不能發展、進步。一個民族如此,一個國家、一個政黨更是如此。漢族還有‘胡服騎射’呢,因此才不斷發展、進步;原來滿族的老祖宗還不允許滿漢通婚呢,這也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不也被拋棄了嗎?前些年,縣領導和我商量要在小學初中設立滿文課,我不贊成,我說孩子們學英語、做作業已經夠累了,再學滿文有什么用啊?我當然不是說滿文應該放棄,而是說它最終只是少數專家研究的一門學問。”
(大眾網-聯通3G岫巖6月26日報道 特約記者施曉亮 )
趙老興致盎然地講述滿族起源“三圣女浴于長白天池”的傳說故事。
更多新聞
相關閱讀
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30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