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保安族:探訪保安腰刀的前世今生
2011-07-28 16:47:00 我要評論
劉國棟 來源: 大眾網[提要] 在中國傳統的十八般兵器里,排名第一的就是刀,刀是人類最早也是最普遍使用的冷兵器之一。歷史上,刀帶給人類的,絕大多數都是流血和殺戮,但在中國的甘肅,有一個民族,卻是因為刀而得以繁衍生息,發展壯大。這就是著名的腰刀民族——保安族。
保安腰刀堪稱保安族文化的大動脈。
保安族奪腰刀。
保安族腰刀“國家級項目傳承人”馬維雄向記者展示剛剛打制出來的佩刀。
大眾網-聯通3G甘肅大河家鎮7月28日報道(特派記者 劉國棟)在中國傳統的十八般兵器里,排名第一的就是刀,刀是人類最早也是最普遍使用的冷兵器之一。歷史上,刀帶給人類的,絕大多數都是流血和殺戮,但在中國的甘肅,有一個民族,卻是因為刀而得以繁衍生息,發展壯大。這就是著名的腰刀民族——保安族。對于保安族來說,“保安腰刀”是保安人在大河家這塊昔日雜草滋生的荒草野灘上創造的文明,它始終貫穿著保安人的經濟生活,成為保安人賴以生存的重要手段;各類“保安腰刀”的式樣、鍛造技藝、方法以及修飾手段無不反映著保安人所經歷的歷史背景、思維觀念以及文化價值,保安腰刀堪稱保安族文化的大動脈。
保安腰刀的傳奇前世
馬沛霆是保安族文化研究的專家,也正是在他的努力下,“保安腰刀鍛制工藝”被列入了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馬沛霆還根據自己多年的研究,出版了一本專門論述保安腰刀的畫冊,對于保安腰刀的淵源馬沛霆最有發言權。
在他的陪同下,記者一行走進了保安族博物館的保安腰刀展廳。這里是刀的世界,在裝飾燈光的映照下,那些展柜里或長或短的腰刀旭旭生輝。
馬沛霆介紹,保安腰刀一般由刀體、刀柄、刀鞘三部分組成。由于在加鋼淬火、刀體修飾等方面的技術日漸精湛圓熟和多樣化,“保安腰刀”的品種也得以不斷增繁,相繼出現了“什樣錦”、“波日季”、“雅吾其”、“扁鞘”、“珠算刀”、“魚刀”、“西瓜頭”等。其中最漂亮的要算“什樣錦”,而最富有神話色彩的卻是“波日季”。
“波日季”是保安腰刀的古典版,它產生于一則古老的保安族傳說。很久以前,在保安人居住的地方出現了一個惡魔,三天兩頭就到莊子里作怪,人們想盡了辦法,始終無法制服。后來,一位白胡子阿爺指點保安族青年哈克木,讓他仿照天池邊老樹上的樹葉圖紋打制一把刀。后來,哈克木用這把刀除去了惡魔,使村莊恢復了往日的平靜。據說人們為了紀念哈克木的功勞,至今保留著“波日季”的原來模樣,世代流傳下來。
“保安腰刀的真正淵源其實還要從元代成吉思汗時保安族先民說起。”13世紀初,成吉思汗的蒙古軍團橫掃歐亞大陸時,在中亞諸國俘虜了大量信仰伊斯蘭教的回回、阿爾渾、撒爾塔等各類色目人并組建成“探馬赤軍”,其中屯聚在今青海同仁地區的“探馬赤軍”與當地蒙、漢、回、藏、土等族相鄰而居,互通共融,逐步形成了保安民族。
蒙古軍團之所以所向披靡,一部分原因就是其武器刀具的鋒利無敵,“探馬赤軍”的這部分人大多數從事為軍團打制鐵器、刀器等手工藝。“所以,對于保安人來說,保安腰刀可謂是骨子里與生俱來的技藝。”
走近保安腰刀世家
“保安三莊”指是保安族聚居在積石山自治縣大河家鎮中的三個村莊“甘梅”(即相鄰的“甘河灘”和“梅坡”兩個村莊)、大墩、高李三地。
“要是早些年來,你們只要走近這三個村中的任何一個,隔著老遠就能聽見‘叮叮當當’的打鐵聲,家家打刀。”已過花甲的馬維雄老人對記者說。
馬維雄是保安族腰刀“國家級項目傳承人”。在保安族地區廣為流傳著一句行業諺語叫做“陜家寶的魚刀、馬尕虎的腰刀”,其中的馬尕虎就是馬維雄的父親。
馬維雄家四代打刀,可以說是正兒八經的腰刀世家了。關于父親馬尕虎,馬維雄說:“抗戰時期,父親在西寧撿到一些飛機轟炸后的殘留彈片,便拿它做了一把質量上乘的小鐵錘,視之若寶,后來一直用它打制腰刀。父親打制的腰刀外觀精美,品質優良,解放前,很多駐扎在保安族地區的解放軍戰士都慕名來求購他的腰刀。”
當時,腰刀的生產只限于家庭作坊,師承關系一般不出親屬,馬尕虎也將自己的鍛刀手藝傳給了兒子。馬維雄從十多歲就開始出入刀坊,學制腰刀。起初因為手腳笨拙,經常挨罵甚至挨打,但他不肯放棄,特別能吃苦、善參悟,技藝越來越老練。幾年后,馬尕虎將打刀的事業全盤交付給馬維雄,而此時的馬維雄技藝完全可與其父相媲美了。
讓馬維雄老人最感到自豪的還是前兩年,在他的精心揣摩和研究下,和兒子馬尕住麻一起再次打出了失傳20多年的黃河流水紋折花刀。
“叫折花刀是因為它是鋼和鐵揉出來的花紋。先把鋼和鐵放火里面燒紅,燒紅以后再擰出來,擰出來以后再打磨出來,非常漂亮。”
一把9寸的折花刀,從選料到鍛制,全部工序完成要20天左右的時間,馬維雄介紹說,就算是一把普通的折花刀也要用40片鋼和40片鐵,經過數千次的反復鍛打之后達到鋼與鐵的水乳交融,“折花刀的暗紋便是鋼與鐵融合的鋼線,這是經過這樣才能保證鋒利和堅韌的完美結合。”每一把“折花刀”刀身上的花紋獨一無二的,且不可復制與重現。
與時俱進的保安腰刀
在大河家鎮鎮駐地,馬維雄和兒子馬尕住麻一起租了一個店面,專門出售保安腰刀。因為馬維雄是保安族腰刀“國家級項目傳承人”,所以他打的刀非常受歡迎,而且價格不菲。
為了拓展業務,一年前,馬尕住麻和父親馬維雄創辦“保安腰刀傳人——馬維雄”網站。現在馬尕住麻已經能夠熟練在自家網站上與客戶在線洽談業務。
“只要有空,每天我都會打開網站,前兩天,北京的一個客戶剛確認收到我們寄出的腰刀。”馬尕住麻說,網站創辦以來,他們已經談成數十筆生意,最近的一筆生意共銷售出6把腰刀,賣了1.2萬元。現在一年下來,差不多能賣上百把刀,價格最低的也有二三百,高的則要上萬元。
今年5月,馬維雄向國家知識產權局遞交了保安族腰刀“黃河流水紋”、“蜘蛛紋”鍛制技藝的發明專利申請,同時向國家工商總局遞交了“馬維雄保安族腰刀”的商標注冊申請。“我們已經收到兩個部門的受理通知書,估計很快就能拿到相關的證書。”馬維雄說。
陪同采訪的馬沛霆說,由于缺乏具體的傳承保護機制,傳統腰刀手工藝后繼乏人,加之一些頗有造詣的老刀匠相繼謝世,許多獨門絕藝得不到傳承,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損失。
“保安腰刀是一種活態的文化,它并不缺乏載體,從目前來看,必須關注保安腰刀文化對現代生活的反映和交融,在保留傳統手工技藝的基礎上,不斷更新改進保護手段,科學合理地進行創新開發。唯此,保安族的腰刀文化才可能實現有序傳承。”
更多新聞
相關閱讀
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30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