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義市常莊村村支書葛某,素來好勇斗狠,是該市“十大弟兄”之一。后來,他搖身一變,先后成為村主任、村支書;趁著城中村改造的機會伙同村干部大肆受賄,并倒賣安置房。面對訊問,葛某狂妄叫囂:“我是市人大代表,你們能奈我何?”(檢察日報,8月6日)
又是一起城鎮化過程中“小官大貪”的典型案例。一個城鄉結合部的村莊,在棚戶區改造的過程中,有17人涉及貪污賄賂犯罪,3人瀆職犯罪,涉案金額達2700余萬元。然而,比這一組數據更讓人吃驚的,卻是案件主犯葛某的履歷。這個因犯受賄罪、玩忽職守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十四年的村干部,在接受辦案人員審訊時,不無狂妄地叫囂:“我是市人大代表,你們能奈我何?12小時后我拔腿就走!”
如果說葛某是吃了熊心豹子膽,不僅敢大肆受賄,而且敢跟辦案人員頂牛,卻并不盡然。事實上,這個被稱作“拼”出來的村干部的確稱得上一身是膽: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他便“一戰成名”。因為與人一言不合,他二話不說,拿了一把菜刀追出數百米后,將一名青年砍翻在地,由此成為當地臭名昭著的“十大弟兄”之一。不僅如此,當地有好幾起轟動的打砸事件都指向他,卻因證據不足無法將其收歸法網。
既然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利刃相向,那么一旦權力在握,趁機上下其手、魚肉鄉民也就不足為怪了。但問題在于,葛某是在2002年搖身變為常莊村村主任,并在2008年換屆選舉成為村支書,其“馬仔” 周某成為村主任。也就是說,當時無論是當地政府和村里百姓,多少都對其人的性格作風有所了解。那么,他是怎么實現由黑洗白,最終染紅的歷史性轉變呢?
透過報道中提到的“通過黑白兩道手段”,人們不難有某種猜測。事實上,近年來,包括村社干部在內的基層干部涉黑涉惡已經不是新聞了。廣州白云區江高鎮村委會主任殷卓波涉黑團伙案、漳浦縣村委會主任鄭龍江涉黑團伙案、保定市曲陽縣七里莊原村支書劉會民涉黑案,乃至北京市密云縣村委會主任王曉雷惡勢力團伙案,這些連“芝麻官”都算不上的基層干部,不僅能貪污腐敗、吃拿卡要、優待厚友,還能頭戴紅頂,身穿黑衣,黑白通吃,游刃有余。說到底還在于監管的缺位,政府機構懶得管、紀檢監察機構不去管、普通群眾管不著,沒有了約束,自然就橫行無忌。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只有嚴格基層干部選拔程序和考評制度,發揚基層民主,才能真正選拔出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的基層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