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經濟”尚未退潮,“教師節經濟”已升溫。據知名禮品網站統計顯示,節前一周已成為交易的熱點,教師節期間交易額會出現大幅度增長。師生緣青花瓷、師生情白玉文房四寶……一件件設計精美、“主題突出”的禮品,讓人眼花繚亂。鮮花、工藝品、月餅“老三樣”已不再新鮮,電子產品、餐飲、旅游……甚至汽車和房產也擠上了“教師節經濟”的班車。
老師,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太陽底下最神圣的職業。教師節的設立,是倡導一種全社會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是中華傳統美德的傳承和弘揚。
教師節快到了,送上一束鮮花、一聲祝福,表達對老師的感激和尊敬之情,乃人之常情。然而,不知從何是起,教師節開始與經濟掛鉤,逐漸演變成了“送禮節”。“情意重”已無法再用“禮輕”來詮釋,“教師節蛋糕”成為許多商家的又一黃金機遇期。
在競爭日益激烈、教育地位日益突顯、優質教育資源稀缺、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下,作為連接教育與成功的交點的教師被推上風口浪尖。家長的望子成龍(鳳)心態和學生的 “討好”心理,以禮物的形式在教師節這個特殊日子里被寄予了無限期望。
怕自己孩子受委屈,想找好老師、分好班級、好位置……享受 “特殊照顧”,仿佛給老師送了禮心里才有“踏實感”。在他們眼中,送了禮物,老師對孩子的關注度就會多一些,離成功就會近一些。
教師節送禮已是家長和教師都“身不由己”的事。家長是送與不送都困惑。不送吧,怕孩子不受重視。送吧,禮物不夠貴重拿不出手,既怕孩子沒面子,又怕老師看輕學生。可送禮物太貴重,對普通家庭又實在是個負擔。老師收與不收皆尷尬。收吧,要遭受誹議。不收吧,反倒被認為不關照人家的孩子,讓家長難堪。
在送與不送、收與不收的背后,是家長對學校、老師、教育的信任危機和對師生關系整體的理解偏差,是當今社會“考試主義”、“金錢主義”的錯誤導向。擔心自己的孩子可能被不公平對待,于是認為只有送禮才可靠。
教師節送禮也是一種交易,是一個社會現象的縮影,折射出當前一些不良的社會價值取向。在人情社會的中國,不管遇到什么事,托人情、找關系幾乎成為常態,送禮、交易、關系成了一種“潛規則”,并蔓延到包括教師在內的許多職業與行業,加之社會監管和公共監督的缺位,使教育的不良風氣有生存的空間和腐敗滋生的土壤,社會輿論的不當引導和家長的教育焦慮,加劇了教育的功利性。
當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遭遇“潛規則”,送禮不僅褻瀆了教師的職業、助長社會不良風氣的滋生蔓延,更危害孩子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一個孩子,從小在這種交換和潛規則中生活,知道凡事都有潛規則、都可通過潛規則來獲取捷徑,那么這長大以后呢,很難讓人想象。
把教師節功利化,當成師生關系的利益“黏合劑”,是對教師這一神圣稱謂的褻瀆和教師節的不敬。教師節送禮的淳樸情感一旦成為變了味的交易,成為社會和家長的“不能承受之重”,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自然也就會消失殆盡,過早地被世俗所污染的孩子或將成為潛規則的犧牲品。
教師節彰顯的傳統美德和風尚引領,是教師的期望,也是感恩教育開花結果的一部分。在教師節之際,用一枚自制的賀卡、一句感恩的話語、一條短信,向老師道一聲“辛苦了!”,讓教師節回歸到學生的節日、家長的節日乃至全社會的節日,才值得永遠銘記和全社會尊重。
重建愛與信任社會,回歸節日本身,不要讓尊師的美德在教師節迷失。我們期待教師節的回歸,莫讓教師節變成“教師劫”!
稿源:荊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