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為接軌西方歷法將陰歷正月初一改名“春節”
北京天文館天文專家上午介紹,“春節”作為節日的稱呼歷史并不長,直至1914年為接軌西方歷法才將“元旦”之名移到陽歷1月1日,陰歷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2月10日癸巳蛇年正月初一,是1914年以來的第100個春節。
北京天文館古觀象臺王玉民博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我國傳統的春節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至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在古代,“春節”被稱做“元日”,此外還有一些別名,如元朔、元正、元春、正旦、端日、歲首、新年等。1912年,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通令全國改用陽歷,1913年1月21日,北洋政府內務部總長朱啟鈐在《四時節假呈》中“擬請:定陰歷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員亦準給假一日。”隔日袁世凱大總統即復:“據呈已悉,應即照準。”從此改稱農歷元日為“春節”,但沒有放假,就此奠定了陽歷年首為“元旦”、陰歷正月初一為“春節”的并存格局。不過只是“春節”成為定例,夏節、秋節、冬節沒有真正施行。
1949年9月27日,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紀元,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歷年,從那時起“元旦”、“新年”被陽歷一月一日專用;而農歷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故而把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歷年,它就是我們現在過的“春節”。
到2013年,我國傳統節日“春節”整滿100歲了,而公歷“元旦”為63歲。(記者蔡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