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繼續關注非博會。2005年,我國正式啟動非遺保護工作,目前已經設立了18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性保護。如何在保護的同時實現傳承與創新,一起去非博會上找找答案。
【同期聲】(現場)陜北說書、掌聲
【正文】52歲的曹伯炎是國家級非遺項目——陜北說書的傳承人。非博會期間,每天他都要在陜北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展位上為觀眾演唱幾個小時。
【同期聲】陜北說書傳承人 曹伯炎
在我們陜北,陜北說書、信天游是很受歡迎的。我三弦一響,老鄉們就覺得是鄉音,濟南也有我們陜北人,昨天就來兩位。現在非遺感覺離我們的生活還是有點兒差距,傳承遇到些問題。
【正文】怎樣讓古老的非遺項目活在當下,讓人們在城市生活中記得住鄉愁。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設立,就是在探索讓文化遺產融入現代人的生活。
【同期聲】國家非遺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 北京大學教授 高丙中
文化生態就是我們自己的生活方式,可是近代以來,因為城市化、工業化是跟我們保持自己原有的文化是脫節的。
【正文】第三屆非博會的主題就是“非遺,我們的生活方式”。在非博會上走一圈,徽州的油紙傘、徽墨香,濰水的風箏、年畫、泥狗狗,湘西的鼓舞、刺繡、印染,晉中的陳醋、中藥,每一種非遺項目都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除了原汁原味,更有傳承創新。
【同期聲】記者 劉駿
我現在敲擊的這個樂器叫做銅鼓,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現在世界上僅存的館藏銅鼓只有2400多面,而在廣西河池就有1400多面。
【正文】在廣西河池的民俗中,一到過節,幾乎家家戶戶都會敲銅鼓。但是由于尺寸太大,很難運到外面演出。為此,銅鼓傳承人王東山按照傳統工藝鑄造成縮小版的銅鼓,帶著這套鼓,他登上了世界各地的舞臺。
【同期聲】銅鼓傳承人 王東山
讓它傳承下去,怎么能傳承,那只能改良,通過它上舞臺去給觀眾認識這個東西。
【同期聲】山東省文化廳廳長 徐向紅
有許多的非遺已經成為我們過去生活方式的一種記憶,有的可能進入了博物館,但是我們要把它作為傳統的記憶進一步活化,在現代生活中展現出它的魅力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