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北京回家的第一頓飯,劉天華吃的是方便面

劉天華在總理主持的座談會上發言(資料圖片)
核心提示周口農民劉天華“火”了。1月27日上午,他應邀走進中南海,與李克強總理面對面聊關于種糧的話題。大約10分鐘的談話,他清楚地記得總理笑了3次。
從2009年在商水縣魏集鎮創辦“天華種植專業合作社”,劉天華始終沒有脫離土地。經過6年的發展,他的合作社現有社員600多人,固定資產2000多萬元,托管土地6800畝,流轉土地4200畝。用他的話說,就是“帶領了周邊群眾致富。”
“以后我要多種糧、種好糧,兌現我給總理的承諾。”1月30日下午,剛從北京返回的劉天華對大河報記者說。
回憶
他發言10分鐘,總理笑了3次
1月27日上午,首都北京。京城的天有些寒冷,周口農民劉天華的心里卻很暖。作為唯一一名基層農民代表,他應邀參加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的科教文衛界和基層群眾代表座談會,對政府工作報告征求意見稿提出建議、意見。
中南海里,同總理坐在一個會議室內,劉天華有點緊張,整個后背被汗水浸透。會上,總共有10名代表發言,其中包括陳道明、姚明等知名人士,劉天華被排在最后一個發言。他向總理“說了很多心里話,談了自己對發展農業的看法”,總理聽了很高興,給予了贊賞。
他回憶,大約10分鐘的談話中,總理笑了3次。第一次,是他向總理承諾“多種糧、多打糧、打好糧”;第二次,是他告訴曾經在河南工作過的李克強,“鄉親們都很想您,盼望您有空回來看看”;第三次,是他發言結束,總理笑著對他說“你們辛苦了”。
劉天華還記得,總理對他感嘆說:“你們是衣食父母啊!”聽了這話,劉天華心潮澎湃,一陣激動。他對總理表態,一定干好農活、當好農民,帶領更多的群眾致富。
說到動情處,樸實的農民劉天華難掩心中激動。他“騰”地一下站了起來,用最傳統的方式鞠躬,表達對總理關心農業的敬意。全場的目光聚集在站起身的劉天華臉上,他愈發緊張,感到全身涌動著一股暖流。見狀,總理忙招呼他說:“坐坐坐。”
心愿
做大做強合作社,帶領更多農民致富
1月30日下午1點多,風塵仆仆的劉天華從北京返回家中。妻子為了“犒勞”他,給他下了一碗方便面,特意放了倆荷包蛋,“平時只有一個”。
“以后,或許我們也會吃上自己做的方便面,目前合作社正在走糧食深加工的路子。比如現在,我們就有自己生產的綠色方便食品——干芝麻葉。”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劉天華看著碗里冒著熱氣的方便面說。
他的家,就在天華種植專業合作社院內。從臥室出來,隔壁就是他的辦公室。他的辦公室里沒有花草,辦公桌前擺著用玉米、麥穗等農作物做成的“裝飾品”。他說,他有著濃厚的糧食情結,他深愛自己腳下的土地。從高中畢業在鄉鎮糧管所干臨時工,他這輩子就沒離開過土地。
44歲的劉天華,臉還是很黑。鄉親們從他參加座談會當天的央視新聞聯播中看到他時,“還是那個樣子,就是頭發整理了一下”。但是,這個黑臉大漢,心是紅的。他滿腔熱血創辦農業合作社,帶領600多位農民致富。
“我干勁兒更足了!我有信心做大做強合作社,帶領全縣農民致富。”1月30日,從北京回來的劉天華很是興奮,籌劃自己的藍圖。他計劃,先從商水縣西半部做起,一點點做大,“實現對總理的承諾。”
得知他開會回來的消息,合作社的成員們擁進他的辦公室,盼望他“傳達點中央精神”。他字正腔圓地告訴鄉親們:“以后我們的日子會更好!”
鄉親們似懂非懂地說:“中、中,你咋說俺咋干,反正跟著你不吃虧。”劉天華笑了,鄉親們也跟著笑了起來。
創業
搞農業合作社致富
2009年,劉天華創辦的“天華種植專業合作社”正式掛牌成立。
首批加入合作社的彭民選回憶,當時,劉天華挨家挨戶跑,對村民承諾種子、化肥、農藥都不要錢,只要把地給他種,他保證村民不低于當前收入。
“我一想,這是好事啊。不操種地的心了,我還能外出打工再掙一份錢。”彭民選說,這幾年,他一直把地托管給劉天華,不用干活,照樣從土地里掙錢。
隨著土地規模的擴大,劉天華還不斷增添農機設備。“那么多地,靠人工不行的,必須走機械化的路子。”去年4月,他花費20多萬元,買了一架無人植保飛機,專門用來噴灑農藥,一天能噴灑800畝地。過去,每個人每天從早干到晚,也只能噴灑10畝地。
“天時不等人,低效率的
人工噴灑往往錯過了防治病蟲害的最佳時機。”劉天華說,操作飛機灑農藥,這對于一個農民來說,是很大的榮幸,“擱過去,這都不敢想”。
眼看劉天華的合作社辦得風生水起,更多的農戶紛紛加入他的團隊。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實行“統一種植、統一品種、統一技術、統一質量、統一收購、統一銷售”,并成立了機耕隊、機收隊、排灌隊、植保機防隊。“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實現了農機和農技的融合,達到了合作社和農戶的雙贏。”村民彭民選說。
目前,劉天華的合作社已建立糧倉2000平方米、曬場1500平方米,發展社員600多人,固定資產2000多萬元,托管土地6800畝,流轉土地4200畝,農戶存糧每年7000噸。
決心
父子倆爭當新型農民
1月30日下午,河南周口市商水縣魏集鎮一塊麥田。殘雪還未完全消融,田間彌漫著一絲溫潤。
劉天華抓了一把雪,又把手指插進麥田的泥土里。“下透了,這場雪下得真是時候。”蹲在這塊合作社的麥田里,劉天華和22歲的兒子劉記森查看雪后的墑情。
深受父親影響,劉記森目前就讀于河南農業職業學院,在現代農業工程系,學“種子生產與經營”專業。在父親的啟發下,他決定當一個新型農民。
“我這算是‘農二代’,但我是靠農業技術吃飯的農民。”坐在電腦前,劉記森這樣闡述自己的身份。
與之不謀而合的是,李克強總理在與劉天華的對話中提出,“要加快培養新型農民”。
而作為一名90后大學生,很多人的選擇是畢業去大城市,但是戴著一副近視眼鏡的劉記森卻樂于回家種地。“我看準了這一行,以后農業會有大發展。”劉記森說。
可很多同齡人卻不這么認為。22歲的劉記森曾經有一次相親,女方聽說他是大學生很樂意,緊接著劉記森說他畢業準備在家種地后,女方說了一句“咱倆不合適”轉身而去。
“我不管別人咋看,反正我很自豪我的農民身份。”劉記森一本正經地說。末了,他還特意對記者強調說,“我是新型農民”。
對于兒子能“子承父業”,劉天華很是驕傲。“我有種地經驗,孩子有種地技術,我們對農業前景很看好,我們也有足夠的信心和決心在農業上有一番作為。”劉天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