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
“女士,看到您的航班剛落地,我已經在機場等候了。”飛機逐漸在跑道停止滑行,張熹再次撥通電話,希望讓乘客放心,他已經提前到達。
張熹是杭州數十萬網約車司機之一,分數拿到攜程平臺年度第一,同行都稱他“單王”。在車里,乘客們習慣叫他“師傅”,并不知道他曾是北漂程序員;在車外,他是丈夫、爸爸、兒子……辭職、換工作、失業、努力跑車,在一次次起落中,他用自己的“算法”,學會與生活妥協、抗爭。
近日,潮新聞記者走近張熹,與他一起吃飯、搶單,接送機……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他的故事不只是跑車,更在不斷出發、抵達中,展現一個個平凡的人,通過熾熱而努力地生活,溫暖城市的晝與夜。
夜晚,張熹在等待乘客航班。潮新聞記者 于詩奇 攝
下班繼續搶單,不敢停下來的“第一”
在最近的兩個多月里,張熹沒怎么在家休息過哪怕一整晚。除了常規的白班、晚班外,他還需要搶單累加分數。因為需要服務更多訂單,他的休息時間被碎片化分割成兩三個小時、四五個小時……
“習慣了一邊等乘客航班落地,一邊在車里瞇會兒。”張熹說對這樣的節奏習以為常——這也是他過去兩三年來的沖榜日常:每天刷看積分、翻訂單,在接送乘客中,看到晝夜更迭。根據攜程平臺規則,要成為“單王”并不只是接單多,而是要通過一套更為嚴格的考評體系——首先每月分數穩定在司機核心圈,其次再用單量、好評數等綜合成績,力爭總分排列“第一”。
張熹的工作日常。潮新聞記者 于詩奇 攝
根據張熹的跑車經驗,司機每個月獲得600分基礎分,總分累加到800多分,才可能沖榜“單王”。比如完成一個訂單、收到一個好評,分數向上滾動0.2分、0.3分。他知道,在完成更多訂單的基礎上,司機的好評積累才是成為“單王”的最后比拼。
在過去一年,張熹成為杭州3000多名機場專線司機中唯一的“單王”,獲得攜程授予的“城市王者”獎牌。
張熹接機后,將乘客送回家。潮新聞記者 吳越 攝
“肯定需要我比別人付出多,別人想休息的時候我不能休息,有段時間,我和妻子每天都互相說‘加油加油’,最后我就堅持下來了。”張熹說,忙的時候一天接了十多單,為了省出時間睡覺,只吃泡面。
“一直吃泡面,真的不會膩嗎?”潮新聞記者追問張熹。
他說不會,連吃三個月也不會厭倦。“總覺得時間不夠用,所以我會在吃的方面花最少時間,泡面、自熱小火鍋、牛肉干、面包、香腸都會吃,這樣不用考慮吃什么菜,去哪里吃,或者等上菜。”
張熹的晚飯。潮新聞記者 于詩奇 攝
跑車賺錢與照顧家庭,在張熹和妻子眼里,一直是個矛盾體。最近幾年,一家人在不斷調整、適應中,達到默契。
妻子總是一邊叮囑張熹少吃泡面,一邊又買好一箱泡面,讓他回家后帶上車。凌晨,張熹跑完車,先把女兒數學難題解了,他會給妻子留言解題思路、步驟,保證女兒上學前能看到……
家庭是張熹的最大牽掛。一周或10天,張熹才能有時間回一趟家,在家的四五個小時,他還要洗澡、換衣服、吃飯,陪伴孩子……心底里覺得對家庭虧欠太多。聊著孩子的話題時,他笑著笑著,開始仰面抹眼淚。
采訪中的一晚,張熹撥通了妻子的視頻電話,女兒和兒子都問他,“爸爸,你什么時候回來啊?”張熹笑著說,“爸爸,過兩天就回來啦。”電話結束后,潮新聞記者問,為何要這樣和孩子說?
他沉默了好一會兒,用手抹掉眼角的淚后,抿著嘴,又笑了。
“單王”不會讓自己停滯,可要穩住“單王”并不容易,最近三四年,張熹一直在追求“第一”,所以每天都是一場新的“保衛戰”。
張熹帶著“城市王者”獎牌。潮新聞記者 于詩奇 攝
從程序員轉行,開啟新的“人生算法”
程序員與機場專線司機的最大區別是,程序員能上班能“摸魚”,而網約車司機不是在開車,就是在睡覺。這是張熹轉行以來,對比兩樣工作的最大感觸。
大學畢業后,張熹在北京是一名程序員,從業十年。直到2019年,女兒到了上小學的年紀,當時35歲的張熹結束北漂,從北京回到紹興老家。在紹興,張熹發現此前十年程序員工作經驗,無法匹配到合適崗位,因而一度失業。
為了更好地維系生活,“網約車司機”這份工作,開始映入他的視線。
但對此,張熹的父母也極力反對。“程序員去當網約車司機,不體面啊”“這么多年書是白讀了?”“干什么不好?去跑車”……父母的言辭里是失望、埋怨,張熹聽完也動搖、掙扎過,覺得自己也確實不適合當網約車司機,因為從職業性格來說,就像很多程序員一樣,不善交際、社恐等標簽,在他身上也體現得很明顯。
但是,一家人的生活開支需要他支棱起來。那時,他也和朋友商量開一家餐館。他覺得待在廚房切菜、顛勺,也比跑車適合他。但最終,在妻子鼓勵下,張熹才同意試一試,想好了“不行就開餐館去”。
“當司機,相當于推倒、重建了我的生活。”張熹說,好在平臺不定期補貼,能幫扶司機多賺錢,所以總想努力一點,再努力一點,這樣新生活才能撐起來。“最難的時候是剛入行,為了提高分數,每天都有搶不完的單,跑不完的車。”張熹回憶,那是他最疲倦的日子。
深夜,張熹在公共衛生間洗漱。潮新聞記者 于詩奇 攝
這樣的狀態維持了三個月,他終于拿到了平臺總分第一。不過,后來因為汽車刮擦送修,他又掉出了“第一”。這個經歷讓張熹學會時間規劃,畢竟人永遠都無法成為“開車工具”。
采訪時,張熹的手機不斷播報訂單,凌晨兩點、凌晨五點……他告訴記者,現在不會盲目搶單,他會提前規劃第二天、第三天路線,“如果凌晨訂單連續接,我還睡啥覺,這個時候不能太貪心,安全還是第一位的。”
張熹嘗試著,節奏放慢一點。不過,如何在跑車,拿第一,以及休息中找到平衡,他依然在摸索的路上。2025年的頭兩個多月里,因為分數排名掉出前五,他又開始陷入焦慮、趕超的心理循環。
張熹展示訂單。潮新聞記者 于詩奇 攝
“與第一名相差20多分。”深夜,張熹的腦海里已經有了下一天的行程路線,“需要規劃好每一單,找到適合自己的作息,才能把跑車干到退休。”2025年,他又給自己定下更高的目標,“打贏衛冕戰,此前沒有成功先例。”
夢想向生活妥協,他開了場“車廂演唱會”
“疲倦的雙眼帶著期望,今天只有殘留的軀殼迎接光輝歲月,風雨中抱緊自由,一生經過彷徨的掙扎,自信可改變未來……”
在給車充電時,張熹在車里放起了一首Beyond樂隊的《光輝歲月》。唱歌,是他現在的跑車調劑,也是曾經的生活夢想。這是他最喜歡的歌曲之一,跑車累了,情緒低落,他會經常哼唱起,給自己鼓勁。
在北京讀本科時,張熹曾拿過全系唱歌比賽冠軍,當時他想留在北京當一名搖滾歌手。不過,那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時,在車廂里采訪的我們,臨時決定開一場“演唱會”。他說,要用歌聲致敬夢想,致敬拼搏的年紀。
張熹打電話給乘客。潮新聞記者 于詩奇 攝
許久沒有在別人面前唱歌,張熹的歌聲還是有著原唱一般的音色,低沉、激昂。伴奏、曲調,透過汽車門窗,在停車場飛揚。那時,一種莫名的感動,在張熹和我們的心間沖涌而出。
張熹說,在他的人生軌跡里,理想總是隨著時間、年齡在改變,他慢慢學會在被推倒的生活中重新站起,試著向現實妥協一部分,也堅持一部分,用自己的人生算法,取得最大平衡值,找到生活最優解,“我已經不是熱血少年,到了需要多為家人和未來考慮的年紀。還清房貸、車貸,如果還有余力,等兒女長大了,給他們每人買一套房。”
當歌手的夢想越來越遠,41歲的張熹說,現在能帶妻子聽一場周杰倫演唱會就滿足了。
短暫的“音樂會”結束,歌聲留在我們心底。他低下頭,再一次刷新手機航班信息,凌晨訂單“航班延誤”,這一晚可以多睡兩三小時。張熹知道,孤身在杭州打拼的時間是有限的,他給自己設定“再拼五年”。
采訪結束,已是深夜10點,一輪滿月當空,月光照著前方的路。張熹在車里躺下。記者打開車門,哆嗦著把外套合攏,打起寒顫,想起問張熹的話:“日復一日,你會覺得累嗎?”
張熹回答:“每天忙忙叨叨,感覺不到累,這兩天因為采訪閑下來了,倒有點疲倦。”
說完,他的微笑持續了很久。我們在采訪中讀懂了“把司機做成事業”這一句話的意義,他的樸素敘事,有著日復一日,生怕掉隊的堅持。我們知道,夜里冷了,他會給車里的自己加條被子,再說一聲,“明天加油,你可以的!”
2025年,張熹將成為“百萬司機”——賺到從程序員改行網約車司機的首個100萬元。不遠處,杭州蕭山機場已經被夜幕包圍,一架架飛機降落、起飛,趕路中的人,有的抵達,有的離開。還有更多像張熹一樣平凡而又努力人們,用自己的微光,支棱自己,也支棱這個世界。
來源:潮新聞
責編:
審核:曲欣萍
責編:曲欣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