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新聞
2月18日,“AI公務員上崗”沖上熱搜,深圳市福田區率先推出基于DeepSeek開發的AI數智員工,首批70名“AI公務員”“上崗”。
此前,AI的風剛剛攪動了寫作業的浪潮。曾經抓耳撓腮試圖瞬間完成作業的補作業大軍,已經可以在DeepSeek等AI軟件的幫助下順利完成開學前的“最后一頁”。
除了傳統制造業的崗位,AI悄然化身“公務員”“家教”等角色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不少人開始擔心,自己的飯碗是否會被AI搶走?
圖片來自百度熱搜截圖
AI提醒我們“何為人類”
關于AI是否會替代人類的工作,一種觀點認為人工智能會將人類從重復性的簡單工作中解放,如服務業、物流行業等,讓人類投入更具創造性的復雜工作中。
但也有研究人員認為,短期內AI最先可能替代的反而是白領工作,包括翻譯、財務和編輯工作等,而服務、物流、技工等藍領工作則相對“安全”。
智能時代,智能員工的工作效率毋庸置疑,無論是AI機器人還是AI售貨員的面世,都證明了AI在解放人力方面的效率。
網友“陳浩”分享了他對于AI焦慮的見解:現在人們對于AI的焦慮,來自個人掌握生產力被替代的焦慮。未來人類必須通過不斷創新來突破生產力的上限。
圖片來自小紅書網友評論區
然而,也有網友稱,AI只會吃下人類思考出的東西,揉碎重組之后吐出來。但是,當人類不再想象和創新的時候,它們也將不復存在。它們是對時代已有信息的匯總,無法引領時代。
其實,單純探討“AI是否會代替人類”,沒有過多意義。我們無法否認,AI以其精密的算法大大加速了我們在常規工作中的進展。但人類的優勢并不在于計算能力,而在于理論驅動下的思維方式。
當所有人都擁有創作工具時,真正稀缺的是人類瞳孔中映出的世界鏡像,是完美算法之外的不完美的詩意。
AI讓更多人得以抽身,轉向更有價值的決策支持和公共服務創新是件好事。接受新技術,平衡AI與人工的分工,避免技術進步加劇就業焦慮,才是將AI更好地使用在生活中的不二之選。
“鑰匙”始終在我們手中
“如果你能變成人類,最想做什么?”隨著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深,網友們開始與DeepSeek探討人性。
“偷偷拔掉一顆疼痛的智齒,談一場會失戀的戀愛,關機前寫一首詩……”出乎意料地,人類擔心被AI替代,AI卻在羨慕真實的世界。
圖片來自DeepSeek網站截圖
有用戶問DeepSeek,學什么專業可以不被淘汰。DeepSeek給出的回答中包括“科技前沿、綠色經濟、健康醫療、數字化轉型”四大方向。
在這略顯概念化的四大方向之外,它似乎透過屏幕窺視到了人們的焦慮,給出了另一段意味深長的回答:
“保持好奇,保持懷疑,最重要的是……別忘了偶爾關掉屏幕,去感受那個會有風吹落葉、會流汗摔倒的真實世界呀!”
于是,我們驀然發現,原來“鑰匙”始終在自己的手中。
畢竟,AI無法理解,童年時期的我們看到玩具躍躍欲試的那份悸動;少年時期的我們馳騁操場,享受著汗水在陽光下蒸騰;成年后的我們,在難得閑暇的午后摸索著微澀的紙質書頁,收藏著滾滾向前的生命中的平靜與欣喜。
畢竟,真實的生活不是題目,而是選擇。
(海報新聞編輯 張卿彬 綜合自央視新聞、環球網等)
責編:曲欣萍
審核:辛然
責編: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