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生產力推動經濟和文化建設
2011-10-14 09:53:00 我要評論
來源: 大眾日報[提要] “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臨沂柳編手藝產業廣泛分布于臨沭、郯城、莒南、河東4縣(區),覆蓋13個鄉鎮,100多個專業村,有柳編經銷公司802家,帶動25萬農民從事生產。
——就農村文化產業發展訪潘魯生
編者按 “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發展文化產業不僅對經濟增長有直接貢獻,更是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重要途徑。山東省率先倡導并大力發展農村文化產業,取得積極成果,為拓展文化產業空間,推動文化富民惠民,解放農村文化生產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開辟和探索了新的道路。日前,記者就農村文化產業有關問題,采訪了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培養資助項目“手藝農村——山東農村文化產業調研”課題負責人、山東省文聯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潘魯生。
□ 本報記者
記者:我省目前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情況如何?在全國有什么優勢和地位?
潘魯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發展農村文化產業,在積極扶持和推動下獲得長足發展。作為傳統手工藝大省,目前,全省手工藝行業共有企業4300余家,從業人員近200萬人,2009年總產值突破千億元,居全國同行業第二位。其中,農村手工文化產業帶動150萬農村人口就業,創造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在省委宣傳部的大力支持下,我們開展了歷時5年的“山東農村文化產業調研”,可以看到,我省臨沂草柳編織、曹縣桐楊木作等已形成規模化的產業模式,巨野農民工筆畫、濰坊楊家埠年畫等呈現出藝術化產業形態,郯城紅花鄉中國結和鄄城土布紡織等形成家庭作坊式產業形態,在傳承傳統手藝文化的同時,已形成規模化生產及藝術創意、當代設計的發展趨勢,在“文化經濟”的整體架構中迎來了傳統手藝的產業新生。我們認為,通過實施產業帶動戰略,推動“企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農工貿結合”,促進手藝產業成為農村區域化的支柱產業,實現農村經濟、文化、生態、社會協調發展,將進一步激發農村手藝文化產業的意義和價值。
記者:我省具體的農村文化產業項目,如柳編、風箏、中國結等手藝產業取得了怎樣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潘魯生:以濰坊風箏手藝產業為例,據濰坊楊家埠村委會統計,2009年,風箏藝人人均收入1.2萬元,普遍高于濰坊市農民7695元的人均收入,風箏產業不僅帶動本村從業藝人致富,還帶動周邊20多個村落200余名農民從業,包括季節性生產的藝人和常年生產、專職經營的藝人等。
臨沂柳編手藝產業廣泛分布于臨沭、郯城、莒南、河東4縣(區),覆蓋13個鄉鎮,100多個專業村,有柳編經銷公司802家,帶動25萬農民從事生產。在繼承傳統編織技藝的基礎上揉入現代創意創新,突破傳統柳編農用、日用筐籃的功能和樣式,轉化為現代文化消費用品,目前已形成家居、園藝、裝飾、旅游休閑和寵物用品等7個大類、300多個小類、10000多個花色品種,銷往美國、意大利、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而且國內市場份額也逐步提高。據調研,2009年臨沂柳編手藝產業產值近60億元,利稅近3億元,自營出口額約4億美元,出口量占山東省柳編出口總量的80%、占全國出口總量的60%。
郯城紅花鄉農民在我國傳統編結技藝基礎上,發展成為中國結產業,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鄉已有110多個專業生產村、10000多農民從事生產。2009年紅花鄉中國結手藝產業產值2800萬元,產量4000多萬件,占全國總產量的60%。紅花鄉被稱為“中國結藝之鄉”。
記者:在發揮文化富民惠民作用的同時,農村文化產業還將如何促進農村文化建設與發展?
潘魯生:發展農村文化產業,也是從文化建構的意義上關注農村,以文化生產力推動農村經濟和文化建設,探索新農村建設的文化道路。就山東而言,作為農業大省,2009年全省城鎮化率為48.3%,截至2008年,全省9500多萬人口中,農村人口超過75%。解決好“三農”問題一直是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我省在農村手藝文化產業發展方面,已形成從原料種植到加工銷售的產業鏈,作為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手藝產業具有就地取材、就地加工、量材為用以及能耗低、污染小、附加值高、收益多等特點,體現了生態、文化可持續的發展理念。可以看到,發展農村文化產業,在促進廣大農民就業致富的同時,也進一步激發了農民的文化創造力,運用現代化的產業組織形式,推動農村參與文化建構并不斷融入知識經濟體系,在以文化生產力推動城鄉統籌、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記者:在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方面,農村文化產業如何發揮作用?
潘魯生:從根本上說,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即是從資源消耗、投資拉動、粗放發展向資源節約、創新驅動、集約發展模式轉變,具有戰略意義。就此,發展農村文化產業將有效發揮農村勞動力蓄水池的作用,在產業升級調整過程中,依托農村手藝資源,促進農民就業創業。同時,作為循環經濟模式,手藝等農村文化產業本身即具有低碳、環保、可持續的特點,而且作為特色文化產業,具有創新驅動內涵,是一條以文化為驅動力的發展道路。此外,在統籌城鄉發展的整體布局中,農村文化產業是中國文化產業的有機組成部分,作為文脈的延續、造物文化的傳承,對于實現“中國設計”具有文化基礎作用。
記者:為更好地發展農村文化產業,您有哪些建議?
潘魯生:通過持續深入調研,我們曾就農村手藝文化產業發展提出8項建議,首先要從根本上保護傳統文化生態,培育手藝產業種子;同時要加強教育科研協作,促進手藝資源開發;從實際出發,發揮區位資源優勢,發展手藝支柱產業;在提升的層面上,健全現代產業機制,打造特色手藝產業,并完善手藝產業鏈條,實施手藝品牌戰略,深化可持續發展理念,完善手工藝的循環經濟模式;此外,還要從整體上完善農村發展環境,服務農民增收致富,建立產業經濟組織,維護手藝人利益。總之,從農村文化產業全局看,應進一步完善產業政策,搭建服務平臺,加強法律保護,促進人才培養,實施品牌戰略,創新營銷模式,促進產業聯動,從而推動其健康、可持續發展。我想,充分尊重文化規律,把握產業機遇,進一步發揮傳統文化資源優勢,調動和激發廣大農民的創造力,將開辟新的發展空間,山東農村文化產業大有可為。
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30日內進行。
